烽火战国手机版下载(烽火战国手机版下载攻略)

烽火战国:秦国是如何笑到最后的?

春秋后期至战国前期,不少诸侯国内的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掌握了大权。公元403年,韩、赵、魏三家分晋国。后来,齐国大夫田氏废掉原来的姜氏而为诸侯。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,形成了“战国七雄”争霸的格局。“战国七雄”指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7个诸侯国,分别为燕国、齐国、楚国、秦国、赵国、魏国和韩国。在7个诸侯国之中,除了秦国在崤山以西之外,其余的6国均在其东边。因此这6国又称“山东六国”。

战国时期(公元前475年—公元前221年)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,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更为频繁,政治格局变化无常。因为社会文明程度加深,统治者对物质享受的贪欲急遽膨胀,增加剥削量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掠夺更多的土地,而掠夺土地最便捷的途径是战争。

据统计,从周元王元年(公元前475年)至秦王嬴政二十六年(公元前221年)这255年中,共有大小230次战争。战争打起来,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。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,取名《战国策》。从此,这一历史阶段便称为战国时期。

七雄形成

春秋末年,列国兼并,剩下的大国主要有秦国、晋国、齐国、燕国、楚国、吴国、越国。

战国早期的公元前473年,吴国被越国所灭。当时,秦国和燕国实力较弱,晋国、齐国、楚国、越国比较强。其中,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,到公元前453年,形成赵、魏、韩“三家分晋”局面,号称“三晋”。

在战国初期,“三晋”最强大,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。公元前403年,周威烈王正式策命“三晋”为诸侯。齐国自公元前481年陈成子陈恒(亦称田恒)杀齐简公,专擅齐政,形成“田氏代齐”的局面。但战国初期,齐国实力暂时弱于“三晋”。楚国虽向东方略地扩展,但其北上与“三晋”争夺郑国却遭受失败。越国灭吴国后曾强盛一时,进入战国后因长期内乱,势衰。公元前333年,越国为楚国所败。

公元前403年,东周共主周威烈王册命了韩、赵、魏三家列位诸侯,战国七雄局面正式形成。从春秋初期的140多家诸侯,经过360多年兼并,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了20余家。其中又以秦国、齐国、赵国、魏国、韩国、楚国、燕国最强,史称“战国七雄”。

烽火战国:秦国是如何笑到最后的?

合纵连横

到战国中期,齐国、楚国、燕国、韩国、赵国、魏国、秦国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。最初,魏国在各大国中实力最强,但在三晋联盟中,由于赵国不满魏国压制,三晋同盟瓦解,兵戎相见,彼此的势力因此削弱。后来居上的齐国、秦国夹击魏国,魏国四面受敌,逐渐衰落下去。楚国任用吴起变法,国势颇振,称雄江南。赵国、韩国也攻灭周边小国,并于公元前367年乘周王室内乱,把周王室分裂为西周(以王城为都)和东周(以巩为都)两个小国,并逐渐占领周王室的外围地区。在各国中,只有燕国的实力仍较弱,但因有赵国作为屏障,也得以保全。

由于国内变法成功,齐国、秦国成为东、西两大强国。虽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称王,但在桂陵之战(公元前353年)和马陵之战(公元前341年)中两次败于齐国,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与齐威王“徐州相王”。公元前325年,秦惠文王也自称为王。随后韩国、赵国、燕国、中山和宋国也都先后称王。各大国纷纷拉拢新兴诸侯国,出现合纵连横的高潮。

合纵连横运动是战国中期产生的一种外交策略。在战国中期,诸侯都先后称了王,但这些称王的国家,除宋国和中山国外,都是万乘的大国,其国力与西周时的周王室相当。这些大国原本是西周王室的诸侯,有的甚至是诸侯国中的卿大夫(韩、赵、魏)。它们发展成为万乘的大国,是在不断吞并周围小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由于小国消失,大国间的斗争,已不是争夺对小国的领导权,而是关系到大国本身的存亡。较强大的国家力图削弱并逐步吞并较弱的国家,较弱的国家为自身的生存计,就互相联合起来抵抗强大的国家侵略。

抵抗一经失败,又纷纷转向强国以图自保,于是“合众弱以攻一强”的“合纵”策略及“事一强以攻众弱”的“连横”策略就应时而提出,合纵、连横政策的实施,取代了大国的争霸斗争。

合纵和连横的名称出现较晚,但这一政策的实施却始于魏国马陵战败之后。马陵之战,魏军大败,魏国实力已不敌齐国。魏惠王为避免遭齐国和秦国夹击的危险,于是接受相国惠施“以魏合于齐、楚以案兵”的策略,于是有徐州相王之举。

最初,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。公孙衍、张仪、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,合纵既可以对齐国,又可以对秦国;连横既可以联秦国,也可以联楚国,这就是所谓“朝秦暮楚”。后来,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,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,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国,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,以求苟安。秦国连横活动的目的是为了破坏六国间的合纵,以便孤立各国,各个击破。公孙衍曾于公元前318年联合魏国、赵国、韩国、燕国、楚国攻打秦国。时人说:“公孙衍、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!一怒而诸侯惧,安居而天下熄。”后来苏秦和李兑也曾于公元前287年联合五国攻秦国,使秦国被迫废除帝号,产生了很大影响。然而,张仪在秦国推行的连横策略取得了更大成功,使秦惠王“拔三川之地,西并巴蜀,北收上郡,南取汉中”,“散六国之从(纵),使之西面事秦”,真正达到了通过连横政策的推行而兼并土地的目的。

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势发展的需要,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,其历史作用应当引起人们重视。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国与齐国、楚国这东西两大对峙集团的斗争。秦国在这一期间基本上居上风,先后制服韩国、魏国,重创楚国,攻灭巴蜀。齐国因未与秦国直接交锋,仍保持东方霸主地位。赵国实力较强,赵武灵王曾实行“胡服骑射”,灭了中山国和攻略了胡地。

烽火战国:秦国是如何笑到最后的?

激烈对抗期

到战国晚期,各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激烈。楚国违背纵约,与秦国结盟,但在齐国、韩国、赵国以及背盟的秦国两面夹击下,一蹶不振。赵国灭中山国,国力强盛。齐国虽挟韩国、魏国与秦国相抗衡,但却难以阻止秦国对韩国、魏国的蚕食进攻。

公元前288年,齐王、秦王并称东帝、西帝,旋皆放弃帝号。次年,苏秦、李兑合赵国、齐国、楚国、魏国、韩国一起进攻秦国,罢于成皋(今河南荥阳汜水)。秦国归还部分赵国、魏国失地求和的领土。公元前286年,齐国灭宋国。秦国遂主谋合纵攻打齐国。

公元前284年,燕昭王任命乐毅为将,联合燕国、秦国、韩国、赵国、魏国攻打齐国,攻入了齐国首都临淄,占领齐国长达5年。公元前279年,齐将田单组织反攻,收复失地。齐国虽复国,但元气大伤,从此无力与秦国抗衡。这以后,秦国的对手主要是赵国。秦国在进一步削弱楚国的基础上,向东积极发展,与赵国形成了正面对抗。

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,秦国和赵国在长平(今山西高平)激战。秦将白起大败赵军。长平之战前后耗时3年(近年来有一说为前期僵持对峙二年六个月,后期白热战六个月),是中国历史上最早、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。此场战争,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天下的秦国和赵国之间,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。据载,秦军前后坑杀赵军40万人,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。

此战后,山东诸侯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。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只剩下时间问题了。长平之战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,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。

公元前259年,秦国进围赵国首都邯郸,达3年。公元前257年,魏国信陵君和楚国春申君救赵败秦,解除了邯郸之围。赵国虽转危为安,但受创惨重。

剪灭六国

公元前251年,燕国趁赵国新败,出兵攻打赵国,反被赵国击败。然而在秦国威胁下,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。公元前247年,魏国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,败秦国于河外。公元前241年,赵国将领庞暖集合赵国、楚国、魏国、燕国、韩国的军队攻打秦国,但为秦国所败。从此,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。秦国乘势各个击破,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,先后灭韩国、赵国、魏国、楚国、燕国、齐国,统一了天下,七国争雄局面结束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admin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jz-rs.com/yxgl/16561.html